“狗肉滚三滚,神仙站不稳;一闻狗肉香,神仙也断肠”。狗肉,这道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,曾经被誉为贵族餐桌上的“八珍之首”。然而,为什么它后来逐渐被人们视为禁忌之物股票配资代理网,甚至有了“狗肉上不了正席”的说法?
狗,像牛羊一样,是人类长期驯养的家畜。在中国,食用狗肉的习惯有着悠久的历史,早在古代就有此风俗。尤其在先秦时期,狗肉的地位极其崇高。狗肉不仅是贵族餐桌上的珍馐,还是国家祭祀仪式中不可或缺的祭品。《礼记·王制》就有记载:“诸侯无故不杀牛,大夫无故不杀羊,士无故不杀犬豕,庶人无故不食珍”。在周朝,食用牛羊狗等珍贵肉类是贵族的特权,普通百姓根本没有资格享用这样的美味。
进入汉朝后,狗肉逐渐从贵族餐桌走向普通百姓的餐盘。汉朝开国名将樊哙,就是一位屠狗贩卖狗肉的小商贩。刘邦在担任泗水亭长时,特别喜爱樊哙所做的狗肉,但常常拖欠钱款,这让樊哙十分愤怒,于是他将自己的狗肉铺搬到了泗水河的对岸。当刘邦急匆匆来到市场时,发现找不到樊哙。市场上的人告诉他,樊哙已经搬走了。刘邦急得跳脚,但因没有钱渡河而束手无策。正当他焦急时,一只老龟出现,将刘邦背过了河。樊哙得知后,兴奋地来到河边,大声喊道:“老龟老龟,我是刘邦,要过河!”然而,老龟并未识破真假,游到了岸边,被樊哙用绳子捆住并杀掉。樊哙将龟肉带回家,与狗肉一同煮制,美味的汤引来了许多人,樊哙的狗肉生意迅速火爆。从此,樊哙开始用乌龟的汤熬制狗肉,生意也愈发红火。得知此事后,刘邦非常生气,狠狠骂了樊哙一顿。随着刘邦的崛起,樊哙的“鼋汁狗肉”逐渐成为沛县的名吃,许多贵族都纷纷前来品尝。
展开剩余63%然而,随着历史的发展,狗肉的地位开始发生变化。西晋时期,中原爆发了著名的“八王之乱”,周边的游牧民族如匈奴、鲜卑、羯、羌、氐等部落趁机入侵中原,并在这里建立了多个政权。游牧民族普遍视狗为猎物伙伴,避免食用狗肉。同时,佛教的传入也对这一习俗产生了影响。佛教认为狗肉是污秽之物,因此提倡禁食狗肉。这种思想影响了汉人百姓,使得食用狗肉的风俗逐渐减少。
到了宋朝,情况愈发严峻。宋徽宗是个性格怪异的皇帝,有一次,朝廷的道士范致虚为了巴结他,特意上书建议禁止屠杀狗肉,理由是宋徽宗属狗,而狗是皇帝的“本命神兽”,不应当宰杀。宋徽宗采纳了这一建议,下令“禁屠犬,凡食狗肉者,流放三千里”,禁止百姓食用狗肉。为了让百姓顺从,朝廷开始宣扬“狗食秽物”,“狗性燥毒”等言论,污名化狗肉。在这种背景下,百姓的饮食习惯受到了极大冲击,许多人仍然悄悄食用狗肉,但被发现后会面临严厉的惩罚。此举不仅在百姓中引起了广泛的不满,也导致了狗肉产业的毁灭性打击。许多大臣纷纷上书反对“禁狗令”,其中一位大臣甚至讽刺道:“神宗属鼠,怎么不禁猫?为何偏偏狗成了神仙?”最终,宋徽宗在反对声中撤销了禁令。
清朝时期,随着“黄狗救主”的传说广为流传,狗肉的禁令变得更为严格。传说中,清朝开国皇帝努尔哈赤在一次逃亡中得到了黄狗和乌鸦的帮助,因此清朝政府开始颁布法令,禁止杀狗、吃狗肉。清朝进入中原后,不仅进一步禁绝食用狗肉,还广泛宣传狗肉是“污秽之物”,“狗性燥毒”等不健康的食品,彻底改变了狗肉在社会中的地位。
这一系列的禁令和负面宣传,使得狗肉的社会地位逐渐下降,曾经是贵族餐桌上的美味珍品,如今却成了“上不了正席”的食物。而现代,随着人们对宠物的情感变得越来越深厚,很多人将狗视为伴侣和朋友,无法接受将狗作为食材。此外,爱狗人士的不断倡导,使得吃狗肉成为了一个极具争议的话题。尽管如此,我国的一些地方仍然保留着食用狗肉的传统,比如著名的玉林狗肉节,还有专门的肉狗养殖场,满足市场对狗肉的需求。
发布于:天津市睿迎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